公元626年,唐朝的皇太子李建成与四皇子李元吉策马驶入玄武门,原本打算向父亲李渊控诉秦王李世民的罪状。然而,他们的直觉告诉他们,眼前的气氛异常沉寂,似乎有一种不寻常的紧张感蔓延开来,气氛的凝重和平日的轻松完全不同,令人心生疑虑。
两人立刻意识到形势可能发生了变化,于是迅速决定调转马头准备撤离。就在他们转身的瞬间,李世民亲自率领府兵从四面八方杀出,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场击毙,整个玄武门变成了这场历史巨变的关键见证地。此举,彻底消除了李世民即位的任何悬念,至此他顺利登基,成为了唐朝的新皇帝,这便是后人称之为“玄武门之变”的历史事件。
然而,这一切看起来却似乎有些蹊跷。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出行,并且当时他们的包围圈并未完全封锁。如果他们下定决心全力逃脱,李世民的府兵未必能够阻止他们的撤退。为什么他们没有选择逃跑呢?
展开剩余86%唐朝的史书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。但这一谜团却在一块常何的墓志铭中找到了线索。那么,常何究竟是何许人?他又在这场历史性的政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20世纪初,西方的探险家趁着中国政局动荡之际,闯入了中国西北的广袤沙漠,在敦煌盗取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典籍。在这些被掠走的文献中,有一份特别的手稿,记载了常何的墓志铭。
即便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而言,“常何”这个名字依然显得颇为陌生。若是说他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,恐怕大多数人都一脸茫然。毕竟,常何在《唐书》及《新唐书》两部史籍中,都没有专门立传,他几乎成了一个无名的小人物。
但事实上,常何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中,绝对可以称得上是“最强路人甲”。虽然他并不显赫,但凭借着他在大时代中的持久活跃,堪比三国演义中的廖化,虽然名声平平,却在每一场重要事件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,成了大家眼中的“老熟人”。
历史常说,乱世出英雄,但在这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,许多英雄也可能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。对于一个连传记都没资格立的人物来说,能在动荡的时代中生存下去,最关键的要素便是“站队”。
而常何,正是站队方面的高手。
首先,常何来自一个不错的家庭背景,在隋朝也算是一个有些地位的官员。但他极为敏锐地意识到,随着隋炀帝的疯狂折腾,隋朝的覆灭已是不可避免。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才是大势所趋。
因此,常何并没有继续为隋朝效力,反而独立起义,招募私人武装,占据一方山头,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之一。然而,如我们所知,常何的能力并不算特别突出,他不像窦建德、王世充那样雄图天下。但他也不是那种毫无自知之明、怀有过高抱负的“小人物”——他知道,单打独斗的前途有限,于是决定投奔一个更有前途的势力。
他选择的对象,是隋末瓦岗寨的领袖李密。在李密手下,常何屡立战功,很快被任命为上柱国和雷泽公,逐渐成为瓦岗寨中一位重要的领导人物。
投奔李密的决策可谓是极为精准,因为李密在当时的众多起义领袖中,显然具备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局势判断力。李密早在隋炀帝执政初期,就已经在翻阅《项羽传》,并从中汲取战略智慧。如果李密自比项羽,那自然“秦朝”便是指的隋朝,而“秦二世”便对应着隋炀帝。
与这样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合作,常何不仅积累了更多的军事经验,也对天下局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常何在“站队”上的眼光和决断力迅速得到了提升。
公元618年,李渊在长安称帝,建立了唐朝。七年后,唐朝将统一整个中国,成为令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伟大王朝。而此时,在山东跟随李密的常何,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对比,得出了一个结论:天下最终将落入李家之手。
常何根据这一判断,开始劝说李密投降唐朝,而李密对唐朝的前景也持积极态度,两人一拍即合,决定投降。然而,李密的其他部下普遍认为,投降唐朝将没有未来,纷纷反对,唯有常何坚定不移地支持投降唐朝,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。
历史证明,常何的眼光无疑是独到的。
然而,常何虽然擅长“站队”,但毕竟只是一个军将,所依附的主公在判断和决策上也十分敏锐。李密虽为有识之士,却也天生具有领导气质,难以长期忍受下属的身份。最终,李密在归附唐朝后,感觉内心极为不安,决定反叛,虽然常何竭力劝谏,但李密仍决意起兵反叛,结果战败被杀。
李密死后,常何虽然带着李密的部队来到长安,但此时再投降唐朝显得有些尴尬,于是他转而投靠王世充,取得了一些战绩。几个月后,常何正式投奔了他心目中的“正统”唐朝。尽管唐高祖李渊对常何两次投降的行为颇有微词,但此时李世民正带兵攻打王世充,常何为唐朝提供了不少关于王世充的情报。李渊最终决定接纳常何,并赋予他车骑将军的官职,任命他陪同李世民攻打洛阳。
在“虎牢关之战”中,李世民凭借几千骑兵大破窦建德、王世充联军,立下赫赫战功,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格局。常何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突出,被李世民赏赐八百段珍宝,并大大提升了他的声望。
尽管李世民凭借这场胜利一举成名,唐高祖李渊却并未轻松过关,依然对太子李建成产生了怀疑,并开始暗中扶持他对抗李世民。与此同时,李渊还派遣李建成去平定河北的叛乱,而常何则也在李建成的班子中。
这个时候,常何的选择再次决定了历史的走向。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逐渐加深,而常何最终选择站在了李世民一方,关闭了玄武门,最终让李世民顺利夺取了皇位。
唐太宗即位后,常何因多次精准的站队被任命为大夫、刺史和右威卫将军,虽然他的个人能力无法与其他名将相比,但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智慧,在乱世中稳稳地站稳了脚跟。
最终,常何安然去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在他的墓志铭中,详细记录了他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的种种作为,也揭示了李世民为何能够顺利实现政变。这也让后世的史学家们通过这些记载,逐步还原了“玄武门之变”的真相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