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林玉莲记者刘怡鹤)7月23日,在由融中财经与上海天使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科创投资夏季峰会上,融中董事长朱闪回顾了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情况,并就新的环境下市场化机构如何参与中国科创投资提出五点建议。
“今年上半年,在所有新设基金中,国资LP出资占比达到近74%。”朱闪表示,由国资LP占主导地位的局面,有利于高效促进相关产业迭代发展。但问题随之而来,比如政策性的资金和市场化的资金在投资逻辑上有一定的冲突,可能出现对GP的出资要求出现相互排斥的情况。
在朱闪看来,科创债的落地为股权投资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,成为上半年的又一核心事件。截至6月30日,银行间市场中累计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了超过150亿元科创债,其中包括5家市场化的投资机构。
在投资端,朱闪表示,今年上半年,AI领域融资事件同比增长35.1%,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同比增长近140%。一些明星项目估值极高,但即便如此,投资竞争依然激烈。此外,消费和医疗赛道逐渐回暖。在二级市场,港股的回暖迹象非常明显。
在退出端,今年上半年,A股IPO退出数量和资金相较于去年同期上升,但和2023年同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,总体处于低位。港股IPO的数量和金额相较于过去两年同期大幅上升。机构正探索其他的退出模式,S基金讨论热度上升成为新现象。今年上半年,江西、浙江和重庆等地新设S基金。
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,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如何助力科创投资?朱闪认为,可从五个方面入手:
第一,积极寻找市场化的国资LP。具体来看,今年以来,部分国资LP设立百亿级的母基金,其中一部分将进行市场化投资;部分地方级的投资平台,也有自有资金会做市场化的配置,值得机构关注。
第二,从纯财务型投资转向产业型投资。进一步而言,市场化机构需做好四方面的关系协同:协同和国资关系,借助国资的产业资源,实现“资本+产业”双轮驱动的投资和发展;协同与链主企业、龙头企业的关系,通过上市公司+产业基金,深入到某一产业的强链、补链、延链的过程当中;协调和被投企业的关系,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圈;协调和自身团队的关系,在某些特定情况下,组建特定的运营专家团队,以应对产业投资判断和产业运营带来的挑战。
第三,发挥市场化投资机构在早期阶段投资的作用。早期投资具有高风险、周期长、专业要求较高的特点,专业化的市场投资机构要扮演政策呵护、政策引领的角色。
第四,用活并购工具箱。并购这一政策工具,能够把国资的产业资源、资金资源和合规要求与GP的专业能力结合在一起。通过并购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,投资机构可注入已投资的优质资产,最终完成投资、并购、退出闭环。
最后,要运用好香港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。香港资本市场在吸引国际资金方面具有长期的潜力;另外,港交所的上市标准相对包容性强,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,提供了更多的机会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