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盛一张嘴,楼市抖三抖。前阵子"中国住房需求将下跌75%"的消息炸了锅,不少人拿着手机手都抖:刚经历一轮腰斩,这是要把裤衩都跌没?先别急着恐慌,今天咱们就用老百姓能听懂的人话,把高盛这葫芦里的药倒出来晒晒太阳——到底是真预警还是瞎忽悠,看完你自己判断。
一、高盛的"75%跌幅"是怎么算出来的?纯属玩数字游戏!
高盛说未来中国每年住房成交就400多万套了,对比2017年的2000万套峰值,可不就跌了75%?但这算法跟"关公战秦琼"有啥区别?咱们先看看它的"三板斧"逻辑:
第一板斧:投资性需求不仅归零,还要倒欠2500万套。 高盛说房价跌了,炒房的要抛售,未来20年要抛2500万套。这话听着吓人,可中国有多少投资房?2023年西南财大报告说城镇空置房约7000万套,就算抛2500万套,分摊到20年每年才125万套,现在每年成交8亿平(约800万套),这点抛压真能把市场砸穿?再说了,炒房的又不傻,房价跌成这样谁会割肉甩卖?真当人家钱是大风刮来的?
第二板斧:人口需求算得比算盘还精,就是不算活人要住多大。 高盛把人口需求拆成三块:城市化、人口增长、家庭分巢。听着挺专业,可全是坑:
城市化率:说2030年到70%,每年就增长0.5%,所以进城买房的人少了。可中国城市化是"半拉子工程"啊!现在67%的城市化率里,有2.9亿农民工是"候鸟式"进城,他们在城市没房、子女没学上,这叫"伪城市化"。未来10年只要解决一半人的落户,就是1.45亿人,按人均30平算就是43.5亿平需求,高盛提都没提!
人口增长:说人口负增长了,所以住房需求要减。可2022年中国人口才减少85万,就算每年减100万,14亿人的基本盘在这,难道活人就不用住房了?更扯的是它算"分巢需求",说现在年轻人不愿跟父母住,未来每年能贡献200万套需求。可它忘了中国城镇户均住房才1.06套,很多家庭是"老破小换大house",这种改善需求它愣是装瞎看不见!
第三板斧:拆迁需求从470万套砍到270万套,当中国房子是钢筋混凝土做的万年牢? 高盛说棚改货币化透支了需求,未来拆迁要减少。可它睁着眼说瞎话:中国城镇住宅70%是2010年后建的?错!2000年前建的老破小至少还有60亿平,这些房子没电梯、没车位、管道老化,再过10年不拆等着塌?北京现在拆个老胡同都要赔到天上去,未来拆迁只会多不会少,高盛怕是把中国房子当美国白宫了,觉得能住100年?
最搞笑的是,高盛全程用"套数"算需求,绝口不提"面积"。2017年卖2000万套,那时主流户型是89平小三居;现在改善房流行144平四居室,卖1000万套就顶过去1500万套的面积。按它的算法,套数跌了50%,可实际住房供应面积可能没跌,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忽悠人吗?
二、高盛的报告漏洞比筛子还大,这三个硬伤它根本不敢提!
要说高盛不懂中国楼市?人家可是华尔街老牌投行,能犯这种低级错误?我看它是故意"揣着明白装糊涂",这三个硬伤它要是写上,75%的跌幅就得改成"需求稳中有升":
硬伤一:中国家庭的"改善饥渴症"被彻底无视。 高盛眼里,中国人买房只有"第一次"没有"第二次"。可现实是啥?2000年前后结婚的人,现在孩子都上大学了,80平的房子住三代人,换房需求比刚需还迫切!2024年全国成交的新房里,120平以上户型占比已经到58%,比2017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。北京、上海的改善房甚至要摇号,高盛难道觉得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,非要花几百万换个大点的"水泥盒子"?
硬伤二:把"城镇化终点"当成"起点"。 高盛说城市化到70%就到头了,可看看发达国家:美国82%、日本92%、韩国92%,中国凭啥到70%就歇菜?就算按70%算,现在67%还差3个百分点,14亿人就是4200万,这些人进城不用买房?更别说现在搞"县域城镇化",三四线城市的人要去县城买房,县城的人要去地级市买房,这种"梯次迁移"需求,高盛的模型里连个影子都没有!
硬伤三:忘了中国有个"房地产政策工具箱",里面全是王炸。 高盛算需求的时候,默认政策是"躺平"的。可它忘了2023年救市多疯狂:首付比例降到15%、利率跌破4%、限购限贷全放开,连北京上海都能"认房不认贷"。未来要是房价真跌穿,你信不信"房贷利率降到3%""购房送户口""契税全免"这些大招能连夜出台?中国楼市从来不是纯市场经济,高盛拿西方那套模型来套,简直是刻舟求剑!
三、别被外资带节奏!中国楼市真实需求到底有多少?
高盛唱空不是第一次了。2015年它说中国股市要崩盘,结果2016年沪深300涨了23%;2020年它说中国房价要跌30%,结果深圳上海房价又涨了一波。为啥?因为外资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:先喊跌制造恐慌,等大家都抛盘了,它好抄底捡便宜。
那中国楼市真实需求到底有多少?咱们不算虚的,就看三个硬数据:
第一,每年至少8亿平的"保底需求"跑不了。 2024年成交8亿平,看着比2017年的17亿平腰斩了,但这是"挤泡沫"后的真实需求。城镇化每年新增1000万人,按人均30平算就是3亿平;拆迁每年2亿平;改善需求3亿平,加起来8亿平刚刚好。未来10年人口负增长会抵消一部分,但改善需求会增加,所以大概率在8-10亿平之间波动,根本不可能跌到4亿平。
第二,老百姓手里的钱没地方去,房子还是"压舱石"。 2024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0万亿,人均10万。股市绿油油、理财暴雷、P2P跑路,除了房子,老百姓还有啥靠谱的投资渠道?就算不炒房,买套改善房放着,总比把钱存银行吃2%的利息强。这种"被动性住房需求",高盛永远算不明白。
第三,地方政府不会让楼市真凉透。 土地财政虽然要转型,但现在地方政府收入里30%还靠卖地。真要跌到4亿平,地方财政就得崩盘。所以你看,现在各地都在"救市":西安取消限购当天,售楼处挤爆了;成都推出"以旧换新",老房子抵首付直接换新房。只要政策工具箱里的招还没用完,楼市就跌不到哪去。
四、给普通人的三个提醒:别慌,别贪,别乱
高盛的报告看看就行,真要信了它的邪,要么错过抄底机会,要么吓得不敢买房。给大家三个实在建议:
第一,刚需该买还得买,别等"房价跌到底"。 刚需买房是为了住,不是为了炒。现在利率低、首付低、开发商还打折,遇到合适的就下手。你想想,2014年楼市最低谷时,多少人觉得还要跌,结果2015年政策一松,房价立马反弹,后悔都来不及。
第二,投资客赶紧收手,别幻想"房价再涨一波"。 过去20年靠炒房发财的时代已经结束了,现在除了一线城市核心地段,其他地方的房子都没啥投资价值。手里有多套房的,趁着现在市场还稳,赶紧把偏远地区的、老破小的抛了,换成现金才是王道。
第三,警惕"外资唱空"的套路,他们不是活雷锋。 高盛、摩根士丹利这些外资机构,嘴上喊着"中国楼市要跌",背地里说不定正在偷偷布局。2024年外资在中国房地产的投资额已经增长了40%,他们比谁都清楚中国楼市的真实需求。咱们老百姓别被当枪使,自己的钱袋子自己做主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:中国楼市确实在调整,成交量回不到2017年的巅峰了,但要说跌75%,那是把中国14亿人的住房需求当空气。高盛的报告就像夏天的雷阵雨,看着吓人,下完了该干嘛还干嘛。与其盯着这些"洋预测",不如多看看自己的钱包——有多少钱,买多大房,住得舒服比啥都强。
记住: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,更不是用来给外资当收割工具的。中国楼市的底,从来不是外资说了算,而是咱们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说了算!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