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熟知的故事是,1935年红军攻下腊子口后,在一张旧报纸上发现了关键信息。毛主席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,以及现成的根据地。但这张报纸到底是谁找到的呢?
答案是梁兴初。1935年9月,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攻克腊子口后,进入甘肃岷县。当时,梁兴初担任侦察连长,接到命令前往哈达铺侦察敌情和筹集粮食。
毛主席对他说:“找一些最近的报纸啊!”由于长时间急行军,经历过草地和藏区,缺水少粮,红军急需了解敌情和我军状况。
梁兴初等人装扮成国民党中央军的士兵,神气十足地进入哈达铺。镇上的镇长和保安队前来迎接,很快被控制,侦察连没有开枪,便占领了哈达铺。
正巧,一位国民党少校的副官从省城回来,梁兴初等人在他的行李中找到了一大捆旧报纸,包括《甘肃日报》、《西京晚报》和《大公报》等。
展开剩余76%这些报纸被送到军团部,毛主席一口气阅读了十几张,发现程子华和徐海东率领的红军连续攻克了秦安、隆德等县城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报纸上还报道说,刘志丹率领的红军已经控制了安定、延长、安塞、靖边和保安等县城,使得陕甘边区成为一片红色区域。毛主席非常高兴,他兴奋地说:“陕北有了红军根据地,这是个了不起的消息!梁兴初立了大功!”
次日,毛主席在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了干部会议。他兴奋地告诉大家:“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,它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情报。那里不仅有刘志丹的红军,还有徐海东的红军,还有广阔的根据地。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!”
毛主席接着说:“张国焘看不起我们,说我们是机会主义。我们要向北进发,他却想向南走。到底是谁在撤退,谁才是机会主义,我们不去指责。我们要抗日,首先要去陕北,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……”听后,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振奋。
这段时期的红军面临着极大的困难,可以从毛主席和斯诺后来的对话中窥见一斑。斯诺是毛主席的老朋友,曾向他提问:“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?”
毛主席的回答令人意外:“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,在草地与张国焘的斗争中。那时,党面临分裂的危机,甚至可能发生内战。”
在张国焘分裂后的两个多月,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。毛主席面临着张国焘各种贬低和轻视。分裂后,中央红军的第五军、第九军和朱总、刘伯承等被张国焘影响南下,而毛主席领导的北上红军只有一万多人。
毛主席不仅为手下一万多人的命运担忧,还关心朱总、刘伯承及其部队在张国焘统治下的命运。中国革命再次陷入类似遵义会议前夕的困境。
在极其压抑和疲惫的情况下,毛主席看到了那张报纸,知道红军有了救命稻草,有了一个真正的家。虽然离陕北根据地还有千里之遥,但长征已经进行了近一年,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目标。
此时的红军战士瘦弱得只剩下皮包骨,长时间未能吃饱正常的饭菜。据《彭德怀自传》记载,在哈达铺,一军团和三军团各约六千人,中央直属队约两千人,总共一万四千人,他们体力十分虚弱,有时候同志们甚至在行军途中无缘无故地倒下去,就此不起。
在哈达铺,饥饿的红军战士终于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馍和菜,住上了暖暖的火炕,没想到却发生了令人伤心的事情。
总供给部长林伯渠筹集了大量粮食,红军不再为缺粮而苦恼。可惜的是,他的马夫让马吃得太多,饿久了的马胀死了。林老看着与他共同经历苦难的战马死去,心情十分沉重。
另一件事对困难中的红军造成了沉重打击。据《彭德怀自述》,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时,从一万四千余人减少到到吴起镇时只剩下七千二百人。
尽管这段时间红军未经过大规模战斗,但损失却如此之大,这反映了逃跑现象的严重性。在经过荒凉和艰苦的雪山草地后,一旦抵达有吃有住的地方,一些战士就不愿再继续前行。
因此,每到一个村庄,都有人悄然离去。有的回家了,有的被当地居民收留,还有一些因“左”倾行为而导致士气动摇和掉队的。留下来的,都是坚定革命意志的人。
还有一件事发生在六盘山之后。1935年10月7日,红军翻越六盘山,这是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高山。
六盘山之后,突发悲剧,一夜之间红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